當焦慮型依附人格被朋友封鎖

突然發現我 IG 被一個朋友封鎖了

明明是不太熟的朋友,平時幾乎零互動,但這突如其來的封鎖卻在我的內心掀起巨大的震盪。我開始瘋狂回想我說錯了什麼、做錯了什麼......

為什麼一個這麼不熟的人,卻讓我如此在意?為什麼會痛得像是失去一個重要的人?

從依附理論分析這種情緒,我是焦慮型依附,我們對任何形式的拒絕都特別敏感。即使是最微小的關係切斷,也足以觸發內心深處對「被拋棄」的恐懼。

當孩子無法預測照顧者何時會回應、何時會離開,就會養成特別敏感的性格。也許是忙碌的照顧者無法即時回應你的需求,也許是情緒忽冷忽熱的照顧者讓你摸不清互動的規則,又或者是必須表現得夠好才能換得關愛。

這些不穩定的依附經驗,讓我們從小就學會緊張地觀察他人的反應,深怕一不小心就失去連結。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不熟的朋友封鎖,卻能引發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。

那如何練習減少被封鎖的焦慮呢?

1. 首先是覺察情緒,理解這不是你太敏感或反應過度,而是早期經驗留下的自然反應。當我們看到了情緒背後的原因,就能感受到一些些舒緩。

2. 練習自我關懷。當那些不安全感湧現時,試著對自己說:「這些感受都是有原因的,但我現在很安全。」我們需要的不是否認這些情緒,而是學會用更溫柔的態度面對它們。

3. 練習認知重建。我開始辨識那些自動化的負面想法。當「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」這個念頭出現時,我會問自己:這真的是唯一的解釋嗎?也許對方只是在整理社群關係,也許是他自己的考量——但這些都和我的價值無關。

現在的我依然會因為突如其來的拒絕而感到痛,但至少,我開始理解這痛的來源,理解那個總是害怕被拋棄的內在小孩,那些糾結的情緒會慢慢沉澱,這是一段需要時間的旅程。

今天,給自己一個傾訴的機會

不用下載,只要用 LINE,就能和我們聊聊。免費體驗,隨時為你敞開心門。